专车与出租车血战:互联网+触痛利益板结的社会
“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将获得堪比工业革命的势能,2015年恰是新旧力量角逐的状态切换期,围绕出行行业的对抗,只是一个小注脚。
1453 年,德国人约翰.古登堡革新了活字印刷术,但在法国,因为受到抄写员行会抵制,巴黎引进这项技术推迟了近20年。
17 世纪60 年代,荷兰南部的小手工生产者反抗织布机,令一次可生产12 — 14 条带子的织机投入工厂大幅度减少。
1811年,英国诺丁汉地区掀起“卢德运动”,愤怒的工人砸毁了大量机器,之后演变为暴力冲突。与所谓“卢德分子”作战的英军数量,曾一度超过了在伊比利亚半岛与拿破仑作战的英军总数。
19世纪末,美国很多州都有歧视汽车的法令,加利福尼亚州圣拉菲尔镇曾颁布法令,要求汽车司机在任何过路马匹的300英尺以外停车,即使如此,也无法消除马车铺老板对汽车满满的恨意,他们常常唆使儿童向汽车扔石头。
1990年代,一批日本医生曾强烈抵制使用口服避孕药,并伪造了耸人听闻的副作用,真实原因是他们受益于流产手术。
2015年,中国,在沈阳、天津、深圳、北京等多个一线城市发生了出租车、专车与交通部门的摩擦对抗。最近几次冲突中,上演全武行,天津专车司机有的在后备箱中带着电棒防身,而北京疑似“黑车”司机拒绝下车,执法人员动用铁锤破窗。
科技改造生产与生活,由此遭遇抵制,各种版本的故事几乎与科技史一样悠长。新技术会打破旧秩序,让未来充满未知,动荡不安,传统的价值观与职业习惯也都可能土崩瓦解。不仅会威胁原有从业者的工作岗位、令其技能加速折旧,还能挫伤他们的自尊。
需要注意的是,各种专车,其实并没有在互联网底层技术方面做出突破,它们只是将技术应用于行业改造,重新匹配供需资源。类似改造与匹配将获得堪比工业革命的势能,这就是“互联网+”震撼社会的原力。2015年恰是新旧力量角逐的状态切换期,冲突与焦灼不可避免。
并非所有变化都会引发对抗,例如虽然在杂志社工作,对那些朝气蓬勃的新媒体同行,我唯有献上膝盖,即使梦中也从未想过去把人家服务器拆了。电商虽然将零售冲击的七零八落,张近东也不过就税收和发票的事上个提案,苏宁本身还是向互联网转型的急先锋。乐视以颠覆者自居,反而赢得了很多传统电视厂家的尊重。各种到家服务影响了饭店、4S店、美容理发店和其他各种店的生意,也没见店主们拎着刀出来拼命。不难理解,在竞争充分的领域,“物竞天择”的结果较为容易接受,区别仅是这一次遇到洗牌的不是某家公司,而是全行业。
可随着“互联网+”继续下探,进入官方话语体系中常用的“深水区”,对抗就会接踵而至。虚拟与现实大融合,要解决的就是各种痛点,而痛的不能再痛的点,几乎全部存在于各种权力、利益纠葛的垄断体系中,例如教育、医疗、金融、能源、出行等领域。去年发生的四大行封杀余额宝,广电广电总局要求TV版客户端App下架,都折射出“状态切换期”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