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虚拟运营商上演空城计,投入千万为何不急?
《通信生活报》获悉,5月15日工信部研究院将召集43家虚拟运营商签“自律公约”,再次规范虚拟运营商市场行为,打击市场“黑卡”和虚假繁荣。
最数据显示,经过一年发展,中国虚拟运营商用户仅500万。2013年12月,工信部分5批发放42张虚商牌照,如今仅有20余家企业公开放号,全面放号商用仅为6家,多数仍处于内部测试当中,或者按兵不动。
当初为拿牌照,多数虚商投入超过千万,一半企业发发展用户,他们究竟在等待什么?难道是仅仅是为了给运营商捧个场“刷个脸”吗?《通信生活报》与虚拟运营商大佬以及行业内部人士进行了交流,发现了其中背后的原因。
除了平台搭建等原因拖延时间外,基础运营商和工信部都不希望虚商“大跃进”。而从电信业政策看,虚拟运营商一旦获牌,让退市可不是容易,因此,也没有像外界说的那样火烧眉毛。
放号商用企业,虚拟业务与自身业务“两张皮”
一份来自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报告显示,其调研18家国内转售企业中,过半企业认为自己移动通信转售业务发展未达到预期目标。
一位不愿透露身份虚拟运营商大佬对通信生活报透露造成这种尴尬的内外因素:
1、O2O模式无法兑现
当初虚拟运营商企业申请牌照的时候,大多向工信部以及基础运营商承诺,其业务为O2O也就是线上和线下,其中线上业务为主体。
京东移动转售事业部总经理闫小波曾在接受通信生活报采访时表示,京东转售业务唯一考核目标是服务好现有会员用户,这也是虚拟转售业务在京东集团存在的价值。京东有一个虚拟业务数据非常惊人:可以做到单日号卡集中生产超过25000张(注:基础运营商是员工写卡,平均每天一个员工在150张之内)采用全自动的写卡系统,流水线作业。而通信生活报了解到,实际上,因为实名制等因素,没有多少用户愿意到网上办卡。
而通信生活报调查发现,目前带头的蜗牛移动、京东、国美、苏宁、阿里以及爱施德、迪信通无一例外地强化“线下业务”(譬如,营业厅实体店面建设以及线下服务等等)。
2、核心业务与通信难以融合
最为典型是“蜗牛移动模式”。蜗牛移动对外公开用户超过100万,据网络传闻,最近有5位总监级别以上的高层先后离职,而这些离职的高层大多是其从通信圈挖过去的。据某行业人士分析,当初是看好通信与游戏融合才进入。事实上,游戏用户转化成为虚拟运营商用户的想法很好,但是现实走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