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人自述:中国电信转型,十年寸寸败
作为中国电信县区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我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和感受中国电信这些年转型口号下的实际情况,并为此形成自己的判断。有些事儿未必都是2005年转型口号提出(虎嗅注:2005年,刚调任中国电信不久的王晓初首次提出了中国电信要由“基础网络运营商”转型为“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的战略调整)后发生的,但因为与转型相关,一并说说。
顺便说一句,2005年,电信集团提出要做“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更像是没有获得移动牌照的意气之举,并非固网经营濒临绝境的切肤之痛。
互联网公司在2000年纳斯达克股灾后开始复苏。那就从互联网说起,从互联星空说起吧。
一、互联星空
如果从外在表现形式来看,互联星空像极了中国电信(固网运营商)对中国移动(无线运营商)旗下移动梦网的一次模仿。但我以为这是中国电信史上最具互联网精神的一次探索,时至今日,中国电信仍然没有比那个时候更接近互联网梦想。
你来看看互联星空的理念:“一点接入,全网服务”、“一点认证,全网通行”、“一点结算,全网收益”。这简直就是如今互联网开放平台的精髓!但无可奈何,互联星空已经名存实亡,难道是它生不逢时,它诞生的时候超越了它所处的年代?
我认为它的失败有两点:(1)互联网精神的实质除了开放,还有公平。互联星空做到了开放,但没做到公平。试想,中国电信试图主导产业链,其他提供具体业务的只是SP,在身份上不对等。须知,每一个有志于互联网的玩家,开口硅谷,闭口纳斯达克,个个野心勃勃,哪会甘心寄人篱下?(2)互联网免费思维惯性的影响。互联星空想走一条收费的路子,但各个SP提供的服务网上到处都是类似的免费的存在,对用户哪有什么吸引力?
但互联星空最大的亮点是:一点认证,全网通行。其基于用户真实身份认证(上网帐号或固话号码)机制,确实超越它所处的时代。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身份认证只是用于扣费,那时还没有社交网络SNS(现在国内社交网络实名制仍未成为主流),无法与SNS关联。仔细想想,互联星空“一点认证”的这个点是电信分配给用户的现实世界中的连接点,而QQ号是腾讯开放平台中分配给用户在网络世界中的连接点。恰巧,这两个点位于管道的两端。犹如电信虽然控制了河道的入口和整条航道,但连接大海(网络世界)的出海口却是腾讯掌控。电信会不会沦为管道,在于能否将入口的“一点认证”平移到出口的“一点认证”。可惜电信没做到。
二、商务领航
商务领航主导下的SP模式仍然没有发生改变,仍然是语音时代的思维主导互联网应用。商务领航与互联星空相比,最大的不同只不过客户群不同,一个是面向政企客户,一个是面向公众散户。而且,商务领航淡化了互联网色彩,突出了SP提供业务的功能属性,如网络文件柜、企业邮箱、网络传真等。在业务推广方面,商务领航完全摒弃了成熟互联网的推广模式,将一个个功能包以可选形式叠加在套餐之中。
作为电信员工,我不忍心将对商务领航功能包的不以为然表现出来。且不说网上到处都有免费的存在,单说这些功能全部都是工具类的弱需求,弱应用,这玩意儿就做不起来。工具类的东西根本就不适合运营商来做,只适合社会专业公司来做。做得好,弄个高级一点的收费功能,做得不好,丰富一下网上已经泛滥的类似应用,仅此而已。
三、行业应用
印象中2010年以后就不怎么提商务领航了,一如早就不提互联星空。不知道是不是高层早已默认了它的失败?但日子还得过,转型的口号还挂在墙上。2010年后,行业应用突然火爆起来,虽然直到今天我还是对行业应用一头雾水。
那时中国电信已经开始运营CDMA 3G网络,1500元的左右的智能机开始逐渐多起来。我以为当年提出行业应用的初衷是在智能机上装个应用程序,以此拉动手机放号。中国电信在固网宽带上没折腾出行业应用的名堂,难道在无线3G上就能折腾出来?难道智能机比电脑功能更强大?
包含手机和固网的行业应用,基本上就是这个通那个通,比如警务E通、烟草E通、天翼火车通等等,起的作用基本仍然是管道工的作用。关于管道,在下面还要详细阐述,这里只是分析一下为什么运营商根本干不了行业应用的活?这无关企业的财力,无关企业的技术力量,也无关企业的市场能力,完全是社会分工的结果。
先来回顾一下经典的OSI(OpenSystem Interconnection,开放式系统互联)七层模型,这被所有搞通信技术的人奉为圭臬。
从第一层到第四层,每一层都有对应的硬件产品,越到上面语义越丰富,越难以有对应的硬件产品,即使有,也是功能单一且只能成对使用,难以与其他厂商对接的产品。所以,越到高层,应用类型越丰富,越需要用软件来实现。作为硬件厂商,思科够牛吧,它可以提供各种类型的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甚至各种网关,但它根本无法提供应用层所需的硬件产品。同样的道理,软件方面,微软够牛了,但它也只能提供基础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至于各种应用系统,压根就没微软什么事儿,微软也不会瞎掺乎。这是社会分工的结果,跟你服不服没关系,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没关系。作为通信管道的中国电信如果不能在哲学上认识到这一点,无论投入多大人力物力终将竹篮打水一场空。
四、视频!视频?
曾几何时,人们翘首以盼的3G杀手级业务是视频通话。但如今视频通话早已引发不了人们的兴趣。
三年前,我拜访过中国电信广东研究院的多媒体通信实验室,看到在座机上有一块5~7寸显示屏用于视频通话,当时叫彩E终端,价格昂贵。当时的说法是实验网已经开通,一年后商用。这些年过去了,采用ARM架构的7寸PAD价格只是彩E终端1/10不到,比最初来电显示的话机还便宜,我想彩E价格不是原因,使用习惯也不是原因,根本原因在于视频是信息沟通方式的画蛇添足。
大概是从2006年起,中国电信大规模介入平安城市治安视频监控。那时C网牌照还没拿到,业务增长缓慢,而平安城市建设政府大量投资,对于拉动电信业务收入周期短见效快。但2010年以后,手机放号步入快车道,加上维护麻烦,政府投入高峰已过,中国电信在城市视频监控方面逐步退出。
我以为中国电信至今没有认识到视频监控对于电信转型的意义。视频监控将原始图像从一个地儿完整地传送到另一个地儿,不像拍电视需要后期制作,这不正是运营商的本质工作吗?随着高清时代的来临,如果视频监控的编解码、存储标准、设备结构统一,中国电信还是应该在视频监控方面深耕细作。视频监控有点养兵千日用在一时的感觉,在云计算环境下,结合智能图像分析技术,为用户提供可快速搜索和报警提取的高端服务,我认为远比宣传通过手机看视频更有吸引力。
五、流量经营
终于进入2012年了,终于1000元能够买到双网双待双核双摄像头4.5寸大屏的智能机了。流量一下子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好像言不称流量都不好意思在体制内混。
如果说第一波固网语音IP化,中国电信的封杀手段还算具有还手之力的话,那么第二波,针对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对短信、语音的侵蚀及流量的消耗,中国电信甚至没想好招架之功。以流量的字节或时长收费,以简单的手机放号(数量的增加)换取流量收入的增长,只能在管道里越沉越深。这样的流量经营,根本就是个伪命题。
中国电信显然不愿意走固网宽带包月的老路,因为傻子也算得出手机数量是宽带数量的数倍。所以,无线宽带甫一问世,电信就想从源头上改变包月策略。但我认为,移动互联网的成功,本质上不是无线对有线的成功,而是智能手机对个人电脑的成功,否则不能解释黑莓和诺基亚的衰退。因此,流量经营也不仅仅是无线流量的问题,而是包括有线流量在内,对整个流量体系进行分类重整的问题。
而且,流量和语音短信不同,语音短信是点对点人与人直接的双向沟通(语音是同步,短信是异步),流量是什么?在IM时,流量与语音短信无异(表现为准同步),其他用途时,流量是人与机器或机器与机器的沟通。
目前这种粗放的流量经营思路,就是单纯的放号,每放一个号,就多增加一份流量,套用前段时间调侃中国移动的G3就是3G,那国美就是美国了。这样的流量经营迟早会陷于与有线流量一样包月的增量不增收的尴尬境地。
从上面OSI七层模型可以看出,流经最底层(1~3层)的流量对于运营商的网络,或者说对于管道而言是无差异的,但由于数据封装的标识,管道是能够区分得开不同的数据流(比如腾讯公司和证券公司,是IM会话还是证券交易,不一样)。运营商不愿沦为管道工,很大一部分缘由是因为腾讯情结。因为QQ和微信既抢了运营商立命安身的语音和短信,又无偿占用了大量的流量。但我完全不明白运营商恨腾讯的理由。公开资料显示,腾讯2012年营收450亿左右,应该和广东电信差不多。且不说腾讯的市值早已超过中国电信,就算中国电信并购了腾讯,电信每年也就多了450亿的业务;而且这450亿还完全不是即时通讯带来的,这450亿大半是游戏收入,中国电信怎么不去恨巨人?怎么不去恨网易?